首次明確煤電智能運行指標!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政策解讀
近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《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簡稱政策),從技術指標、行動方向、實施路徑等多維度對電力行業提出新要求,旨在明確煤電自身定位,推動轉型升級,更好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。
新政策的發布向燃煤行業釋放出什么信號,未來的改革重點在哪些方向,又該如何科學推進呢?一起關注
一、功能定位:從基礎供電向系統支撐轉型
政策明確指出,要推動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更好發揮兜底保障和支撐調節作用,煤電企業不僅要自己跑得穩,還得隨時給新能源“救場”。傳統“三改聯動”雖提升了基礎性能,但面對新型電力系統對調節速度、調峰深度的更高要求,仍需進一步挖掘靈活調節能力,保障能源轉型和安全供應之間的平衡。
二、技術標準:多維度指標“剛性約束”
“雙碳”目標的剛性約束,要求煤電進一步降低碳排放。政策提出,要推動煤電行業在清潔降碳、安全可靠、高效調節、智能運行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,且部分指標較之前的“三改聯動”更加嚴格。
在清潔降碳方面:
現役機組:積極推進實施低碳化改造。
新建機組:應預留低碳化改造條件,鼓勵實施低碳化建設。
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機組:試點示范采取降碳措施后,度電碳排放水平應較2024年同類煤電機組降低10%—20%。
在安全可靠方面:
現役機組、新建機組:保供期申報出力達標率不低于98%,保供期非計劃停運次數不高于0.3次/臺年。
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機組:保供期申報出力達標率不低于99%,保供期非計劃停機次數不高于0.3次/臺年。
在高效調節方面:
現役機組:要求根據不同煤種區分調峰深度要求,提出要求低負荷供電煤耗增幅控制在25%以內,鼓勵機組提升一次調頻性能、進行啟停調峰改造。
新建機組:要求燃用煙煤的煤粉爐新建機組最小技術出力達到25%,低負荷供電煤耗增幅控制在20%以內,鼓勵提升一次調頻性能和啟停調峰能力。
新一代煤電機組試點示范:要求超超臨界、濕冷設計工況供電煤耗不高于270克/千瓦時,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修正調整;鼓勵提升一次調頻性能,應具備安全可靠啟停調峰能力。
在智能運行方面:
現役機組:鼓勵提高智能控制、智能運維和智能決策能力。
新建機組:鼓勵智能控制、智能運維、智能決策技術指標要求達到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技術要求。
新一代煤電試點示范機組:實現全負荷工況負荷自動調節控制,提高智能運維和智能決策水平。
三、燃煤行業的未來方向
在“雙碳”目標與能源轉型政策驅動下,煤電行業正面臨從傳統發展模式向“低碳化、安全化、智能化、創新化”的系統性變革。
1. 深度減碳,零碳工廠勢在必行
政策對燃煤行業清潔降碳的系統性要求,預示著行業將發生從“末端污染控制”向“全鏈條低碳轉型”的根本性轉變。傳統的末端治理的模式技術路徑單一,經濟效益差,已無法應對“雙碳”目標下的深度脫碳需求。
深度低碳化的改造壓力要求企業突破傳統減排技術瓶頸,在此政策推動下,燃煤行業必將走上一條低碳化與智能化、自動化深度融合的道路,改變過去“頭痛醫頭”的治理模式,借助智能運維管理模式,實現全鏈條低碳化。
2. 重塑安全運維體系
安全可靠始終是煤電機組轉型升級的基本前提,煤電機組在保供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兜底保障作用,本次政策對于燃煤企業保供期非計劃停運次數做出了明確要求,意味著燃煤企業必須改變傳統故障后處置模式,依托智能運維系統,將“一刀切”的定期檢修變為“狀態驅動”的預測性維護,通過智能化運維提升設備健康水平,借助制度化建設強化保供期管控,重塑煤電行業“生命線”確保安全可靠指標的落地。
3. 全流程智能運維將成未來主流
與以往政策中零散的智能化提及不同,本政策首次系統提出了煤電行業的智能運行要求,并將“智能運行”作為獨立指標,通過智能控制、智能運維、智能決策三大維度的量化指標和實施路徑形成體系化要求,直指傳統煤電低負荷運行依賴人工調整的痛點,旨在帶動燃煤行業從傳統運行管理向智能化、數字化、自動化的深度轉型。
對此,燃煤行業需以智能運行為核心抓手,聚焦“自動化控制、智能化運維、數字化決策”三大方向加速轉型,在技術攻堅上,聯合攻關智能算法、多能源耦合調度、設備預測性維護等核心技術;在融合創新上,加快 5G、AI與煤電運行的深度融合;在生態構建上,制定智能運行標準體系,建設行業級數字化管理平臺等等,凸顯智能調節價值,最終實現從人工操作為主向“全流程自動化、全工況自適應、全鏈條數字化”的運行模式跨越。
4. 強化創新創造,構建新一代煤電發展新生態
綜合來看,本次政策明確將創新創造作為核心引擎,強調從技術突破、主體賦能、生態協同等多方面驅動煤電行業轉型,打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,讓創新創造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。
在技術創新維度上,聚焦裝備與效率提升、清潔降碳突破,系統靈活性重構進行優化升級;在創新主體培育上,鼓勵發電企業牽頭示范,發揮創新主體作用,結合區域能源特點與自身優勢,聯合高校、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用協同,形成可復制的技術應用場景;裝備企業針對“卡脖子”領域加大研發投入,集中攻關突破,為煤電升級提供裝備支撐。在產業生態構建上,探索建立跨領域、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協作平臺,整合技術研發、設計優化、裝備制造、工程應用等環節資源,推動發電企業、設備廠商、科研機構、行業協會等主體聯動,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。
結語:
當前,全球能源轉型已進入“智能化主導”的深水區,本次政策首次將“智能運行”作為獨立考核指標,標志著煤電行業正式邁入“數字化生存”的新周期。這不僅要求燃煤企業打破傳統人工操作的路徑依賴,更需以智能控制、智能運維、智能決策為核心構建新型能力體系。
從行業演進邏輯看,智能化既是破解煤電“高碳低效”難題的關鍵鑰匙,更是其融入新型電力系統的“通用語言”。這種轉型不僅關乎煤電自身的生存發展,更將為全球傳統能源行業提供低碳化+智能化的中國解決方案。
站在能源革命的關鍵節點,煤電行業唯有以智能化重塑核心競爭力,才能在“雙碳”浪潮中完成從“基荷電源”到“智慧能源樞紐”的躍遷,最終實現與新能源的共生共榮,共同構建安全可靠、靈活高效、清潔低碳的未來電力系統。
但不論是清潔降碳、安全可靠、還是高效調節、智能運行等方面的要求,本質上均指向燃煤企業需加速推進智能化轉型,通過技術升級與機制創新,煤電將與新能源形成互補,助力構建“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”的電力體系。